close

56586656.jpg

文字很有趣,一字之差,意義可能就南轅北轍。以去年日本最夯的「下流老人」為例,日文的「下流」,是「下游」之意,代表社會中的貧苦階層;而中文的「下流」卻是罵人的負面含意。同樣文字,意義卻不同!還好,台灣對日語用詞的接受度很高,甚至還常引用他們一些夯詞做文章。

現在,我就來談談「下流」這件事。

下流老人  收入少、存款少、可依賴的人少

2016年6,《下流老人》一書在日本上市後立刻引發討論,也讓「下流老人」成了流行語。其實,「下流」一詞最早出現在2005年《下流社會》一書,作者主要是探討日本中產階級因為低所得與價值觀變化而淪落為「下流階級」。而《下流老人》作者藤田孝典所說的下流老人,則是指收入少、存款少、可依賴的人少(原因是子女們已自顧不暇)的「貧困老人階層」。

從這兩本書點出的日本社會現象,可以推估得出一個惡性循環的模式:日本經濟失落太久,民眾就業困難,收入減少,導致中產階級淪為「下流階級」;而日本約每4人當中就有一位65歲以上的銀髮族,大環境不好、子女工作困難,老人們的生活勢必也陷入困境,加上身體病痛……因此,「漂流老人」「老後破產」「無緣社會」等社會現象就一一出現。

尤其藤田孝典所提出的「下流老人」,打破了許多人對日本老人的迷思:過去多年來,大家總以為銀髮族雖不消費,但存款很多,但真實情況卻是相反,且若景氣持續不好,未來年金財務收支逆差勢必出現,他估計大約有1億日人將受牽連。

台灣中產階級隨時可能變成下流人士

在台灣,我們也正在循日本之路。經濟不好,年輕人畢業即失業,就算有工作,起薪也低;目前3550歲的人,上有老、下有小,「三明治世代」的苦早在多年前就已開始,而近10年房價飆漲,買不起房子、薪水停滯不動……過去有人說台灣是「M型社會」,其實中產階級只要稍不小心(中年失業、疾病意外突然發生),不必等到老後,隨時就可能像日本中產階級一樣,直接上演「V型社會」跳水版,變成「下流人士」。

台灣老化速度跟日本一樣嚴峻,更慘的是,不論退休年金或老人醫療照護制度,台灣都比日本差一大截……看到這裡,想必心情已盪到谷底!而若要預防這種隨時可能發生的「下流危機」,最好辦法就是及早準備:做對保險(轉嫁疾病與意外風險)、趁早投資(錢存銀行只會越存越窮),以及從年輕起就開始存退休金!

 

arrow
arrow

    Coco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